【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2016年以來,多地機場民用無人機干擾民航航班正常起降事件頻發,既影響了班機正點,也給飛機起降造成安全隱患。為此,廣東省組織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技術專家結合事件調查研究發現,民用無人機產業在技術運用方面存在“漏洞”,需制定相關標準、對策予以完善,讓民用無人機飛行“擾航”事件不再發生,使民用無人機飛得更安全。
據了解,近年來國內無人機廣泛應用于航空拍攝、應急搜救、通信、交通等領域,數量呈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年均增速達50%以上。其中,飛行高度比較低、速度慢、體積小的民用無人機因成本低廉、操作簡單、攜帶方便、易于獲取等特點,頻頻“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是此類無人機常因故障、操作不當、違規操作等原因,造成危險情況發生,如墜落砸傷、割傷群眾,違規拍攝,甚至干擾航班飛行。
2016年10月,一輛正在寧波繞城高速公路行駛的輕型貨車被從天而降的無人機砸中,前擋風玻璃被砸碎,駕駛室內兩人受輕傷。
成都雙流機場成為無人機非法飛行“擾航”的“重災區”。今年4月以來,雙流機場已發生超過8起無人機干擾民航航班正常起降事件,造成超過100架次航班備降、返航或延誤。
云南昆明長水機場,今年5月發生了一起無人機非法飛行“擾航”事件,受影響航班共32班,其中28班返航,4班備降。據該機場有關部門統計,今年2月2日至今,長水機場凈空保護區已發生多起無人機非法飛行事件。
今年,民航部門發布了首批155個民用機場保護范圍數據,劃定無人機機場禁飛區,并下發《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實名制登記管理規定》。6月1日起無人機實行實名登記注冊;8月31日后無人機擁有者如果未按管理規定實名登記和粘貼登記標志,將被視為非法行為。
專家指出,“劃定無人機禁飛區、實名登記”等措施必要且可行。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一方面,主流的航拍無人機廠商早已通過將電子圍欄設為出廠標配來設置禁飛區;另一方面,民用無人機每一次飛行,申請獲批的程序繁瑣,且不一定能獲得批準,難免會有人鋌而走險?;诖?,這給一些自行改造的“山寨”無人機提供了市場,而它們也恰恰是無人機擾航事件中“肇事者”。
“要么不能飛,要么‘黑著飛’”。標準化相關領域專家指出,若要使無人機走出這一窘境,促進民用航空器行業發展,同時賦予監管更多可行性與可操作性,需出臺強制性標準,讓無人機都有一顆“規則芯”。
目前,民用無人機存在配套標準缺失,現有航空領域的標準老舊,無人機的質量準入門檻形同虛設,以及相關檢驗機構缺乏等4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配套標準缺失,制約產業規范發展。雖然我國在測繪領域已發布兩項無人機行業標準,廣東、湖南、重慶等省市也發布少量無人機地方標準,但國家標準尚處空白狀態。專用產品規范、通用要求等指令/指導性文件未形成完整標準體系,尤其是配套管理標準如飛行操作、安全保障等標準缺失,監管部門有效管理依據少、難度大,無人機非法飛行不止、擾航等事件頻發。
二是航空領域標準老舊,不適應新業態發展。早期,國內無人機主要應用于軍事領域,90%以上的無人機標準均為國家軍用標準。現有航空領域管理標準多為上世紀80、90年代編制,主要適用于有人駕駛航空器,對民用無人機的空域申請、飛行操作和飛行監督沒有作出具體規定,難以適應快速增長的民用無人機市場與管理需求。
三是核心技術“不核心”,準入門檻形同虛設。主流航拍無人機運用電子圍欄技術設置嚴格的禁飛區,并提供GPS定位功能提高設備娛樂性。但有的違規無人機多為自行淘寶購買零件組裝改造,即使缺少上述技術功能,也不影響無人機的整體使用性能。
四是缺乏檢驗檢測機構,產品質量把控不到位。無人機產品類型更新快,行業應用日益深化,給用戶帶來創新體驗的同時,也不斷制造檢驗檢測技術新課題。目前,我國尚無專門的無人機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導致產品質量把控與監督執法工作均缺乏強有力的鏈條式專業技術支撐。
當前無人機的“黑飛”現象,對航空安全乃至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針對以上問題,廣東省標準化專家提出以下標準化對策建議:一是集中力量編寫飛行操作等關鍵技術領域標準及無人機“一機一碼”、操作員資質控制等配套管理標準,破解監管難點問題,提高產業準入門檻。二是增強航空標準供給,滿足民用無人機新業態蓬勃發展的需要。三是推動成立專業性強的無人機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如省級無人機質量監督檢驗站和無人機第三方檢測機構等,為產品質量把控與監督執法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四是做好無人機產品監督抽查工作,維護市場環境,保證產品質量。(原標題:用“規則芯”治理“黑飛”亂象 專家建議完善技術標準彌補民用無人機“擾航”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