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品牌專欄】11月18日,作為2024年智能制造科技交流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
深圳市智能制造產業觀摩研討活動在捷順科技舉行。本次活動以“智造探索 共繪未來”為主題,匯聚行業專家的智慧,共同探討智能制造賦能制造業,并順應雙碳目標的最新趨勢,實現創新技術和實踐路徑,為制造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思路。
創新賦能千行百業低碳化轉型
實地觀摩環節,專家們參觀了捷順科技“鏈接無限 智慧空間”展廳,全面了解捷順科技作為
國內智慧停車領域的龍頭企業,在智慧停車全生態建設運營、門禁通道和
充電樁建設運營、工商業儲能建設運營,以及智慧社區、智慧園區數字化運營等專業智慧物聯解決方案與場景運營服務等方面的情況。
參訪人員紛紛表示,捷順科技基于停車領域的深耕和積累,依托強大的硬件底座和龐大的AI
大數據算法,緊抓住雙碳目標帶來的時代機遇,
將智能制造技術與低碳能源技術相融合,積極布局數字能源業務,創新賦能千行百業實現智能化、低碳化轉型。
專家論道制造業綠色轉型
捷順首發“人+車+充+儲+節”方案
主題分享環節,業內專家圍繞主題發表真知灼見。
顏偉 幫助工廠實現從“低碳-近零碳-零碳”的漸進式提升
埃文低碳“四化”賦能專家、廣東省低碳產業技術協會合作專家、廣州碳中和研究院研究員顏偉系統梳理了目前國家和部分省、市地方關于“零碳工廠”的相關政策,并對重點政策進行了分析和解讀。他表示,埃文低碳作為“零碳中國”標準評價服務機構,積極參與“零碳中國”標準評價體系的建設;開展零碳示范試點工作;按照零碳中國標準開展評價工作,為實施評價的相關主體出具評價報告,提供改進優化方案,提供綠色金融支持,幫助其實現從“低碳-近零碳-零碳”的漸進式提升。
李寶華 打造建設服務全國乃至全球電化學儲能產業的平臺生態體系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副院長李寶華建議,依托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有關資源打造廣東省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中試平臺,并由國家先進電池材料產業集群來進行平臺生態體系建設。該平臺將涵蓋正極、負極、固態電解質、電芯、電池回收等中試與驗證平臺,形成檢測技術、標準創新兩個子平臺。中試平臺可提供以下服務:中小試及研發代工服務、檢驗檢測服務、標準化服務、人才培養服務,服務全國乃至全球電化學儲能產業,為企業發展儲能相關技術提供前沿理論和檢測支撐。
許昭林 以創新技術和服務賦能千行百業實現低碳轉型
捷順科技副總經理許昭林在分享中談到,捷順作為國內智慧停車領域龍頭企業,在穩固停車業務基石的同時,敏銳捕捉到了降本增效與雙碳政策所帶來的節能減排新機遇。為此,捷順積極布局數字能源戰略業務,解決新能源車主和充電樁運營方的核心痛點,以自身創新技術和服務賦能千行百業實現低碳轉型。
會上,捷順科技首次發布“人+車+充+儲+節”一體化創新方案,該方案高效利用捷順現有停車資源發展數字能源技術,可實現場外預約、導航、空閑查詢、充電控制;車位精細化管控,避免占用、違停收費;照明節能,分區域、分時段動態調整燈亮度;建設儲能谷電峰用,低價電源補給,降低用電成本;無感充電、停充聯合引流等,助力打造數字化智慧低碳園區。
何喜華 通過構建統一的智能管理平臺最終促進園區資產全面增值
華算集團數字物管總經理何喜華分享了打造數智園區的成功經驗。他說,產業園是制造業的載體,也是能源消耗的重頭戲。但傳統園區用電管理深受低效與風險的困擾,如存在安全隱患、用人成本高、超標準確性低、收支不平衡、數據統計滯后等。集團與捷順深度合作,基于捷順對數智技術與能源技術的融合能力和智慧低碳園區的建設方案,通過在園區構建統一的智能管理平臺,可實現對全園區設備的集成化、信息化管理,打破原有的信息壁壘,對園區全域資產實現精細化運營,大幅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最終促進園區資產全面增值。
捷順科技緊跟時代要求
創新發展數字能源
在國家積極推動能源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現有資源,促進新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成為時代賦予企業的新使命。數字能源的創新應用,不僅成為國家戰略導向下的必然選擇,也是市場發展趨勢下的明智之舉。
捷順科技積極融合數智新技術和傳統能源,發展數字能源業務,為這一轉型提供了實踐證明。這一過程中捷順發現,只有緊跟時代發展要求,利用新技術推動能源精細化管理和應用,才能使傳統產業在轉型浪潮中占據先機。捷順也將持續深耕技術和場景,以客戶為中心,推動能源應用創新,助力更多傳統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