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5年意大利無線電工程師伽利爾摩·馬可尼成功實現數百米無線通信開始,無線通信開始進入了人類的視線,并隨著它的快速發展,被廣泛應用到軍事、生活以及科技探索領域,甚至衍生到了宇宙。
無線通信的出現,讓人類的信息交互變得越來越及時,滿足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實現任何形式的通信需求。而對于人類對無線通信的發展要求,則是最大限度利用頻域、時域、碼域、空域等各種資源,提供大容量通信能力,并支持高質量多速率的多媒體業務,實現一個多業務、多頻段、多模式、多媒體的融合的無線環境,當然,者無不對無線通信系統物理資源分配機制和與通信信號處理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傳統的無線通信平臺為例,大體積、高成本已不再滿足當前時代發展的要求,同時受工作場景、工作制式限制,硬件平臺復雜,在實時與高速上很難得到保證。隨著物聯網、智能終端等小型設備的普及,小型化、智能話、高靈活性、低功耗低成本、高度集成成為當代時代背景的新專題。
當代的無線通信網絡對于我們都有哪些質的影響
蜂窩網絡通信技術發展,共經歷了五大階段。
一階段,1G時代,1950-1980年,1G采用模擬電子技術來實現少量數據的傳輸,使用頻分多址(FDMA)技術來實現頻率的復用。
二階段,2G網絡,1980-1990,自2G往后,蜂窩通信開始從模擬通信進入數字通信技術。
三階段,3G年代,96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提出IMT-2000(國際移動通信系統),即工作頻段達2000Mhz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
四階段,4G通信,即第四代通信系統,包括頻分雙工(FDD)和時分雙工(TDD)的LTE(LongTermEvolution)兩種制式。
五階段,當下5G時代,即第五代通信技術,是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的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技術,是實現人機物互聯的網絡基礎設施。為滿足5G多樣化的應用場景需求,5G的關鍵性能指標更加多元化。ITU定義了5G八大關鍵性能指標,其中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成為5G最突出的特征,用戶體驗速率達1Gbps,時延低至1ms,用戶連接能力達100萬連接/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