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電纜 網絡設備 無線通信 云計算|大數據 顯示設備 存儲設備 網絡輔助設備 信號傳輸處理 多媒體設備 廣播系統 智慧城市管理系統 其它智慧基建產品
河南舒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閱讀:213發布時間:2019-8-1
音響第四要:音場表現
「音場」到底是什么?在美國,「Sound Field」與「Sound Stage」是二個名詞。「Sound Field」泛指整個聲音充塞的空間;「Sound Stage」特指舞臺上樂隊的排列(包括寬、深、高、低)。在中國臺灣,我們所謂的「音場」其實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為無論是「聲音的舞臺」或「音臺」都無法讓人望文生義。至于「Sound Field」,我們早已用另外一個名詞代替,那就是「空間感」。因此,當我們提到「音場的形狀」時,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樂團排列形狀。由于受到頻率響應曲線分布不均勻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間聲波反射條件的影響,有些音場是內凹形的、有些是寬度大于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于寬度的。有些音場形狀就是四四方方,沒有內凹的。這種聲音舞臺不同形狀的再生,我稱為音場的形狀。好的音場形狀當然要與錄音時的原樣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個值得注意之處:現場演奏時的錄音,其樂團的排列是寬度大于深度的;但在錄音室中,往往為了音響效果,樂團的排列方式會改變,通常縱深會拉長,尤其是打擊樂器會放得更遠一些。如此一來,就不是我們在音樂廳中所見到的排列 ,挑剔的讀者以及評論員們不可不察。
音場位置
除了「形狀」之外,音場還有「位置」的問題。這里面包括音場的前、后、高、低。有些器材會使整個音場向聆聽者逼近;有些則后退。有些音場聽起來會覺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則又像坐在音樂廳的二樓看舞臺一般。會形成音場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擺位與頻率響應的均勻與否皆為重大影響因素。一個理想的音場位置應該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聲音應從較低的地方出來,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錄音時樂團有前低后高的排列時,音場內也要有前低后高的模樣出現。像銅管就極有可能位置較高。至于整個音場的高度?常您坐著時兩眼平視的高度應該是音場的略低高度。換句話說,小提琴應該在視線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應在視線下。銅管至少要與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于音場的前、后位置應該在那里?應該在「喇叭前沿一線」開始往后延伸。當然,這種理想的音場位置不容易求得,因為它與聆聽軟體也有*的關系。通常,從喇叭后沿一線往后延伸比較容易求得,不過,不能「后縮」得太多。
音場的寬度
常常聽到發燒友夸口:「我的音場不只超出喇叭、寬抵二側墻,甚至破墻而出。」這句話在外行人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我聽來,則僅是有點夸張而已。我想許多音響迷都有這種經驗,不必我再多費唇舌。一般而言,音場的寬度可以寬抵側墻。至于破墻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點想像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能夠看得到」音場在那里才算數,墻外的東西我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里。所以,我的音場寬度其實在只在我的墻壁之內而已。
音場的深度
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深度感」,現在我把它歸于音場的深度。為什么不像以前一樣,將它與層次感、定位感并列呢?因為層次與定位談的不是音場,而深度感卻仍屬音場的范圍之中,所以,我將它改成「音場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稱之。與「音場的寬度」一樣,許多人會說他家音場深度早已破墻而出,深到對街。這當然也僅是滿足自己的形容詞而己。真正的「音場深度」指的是音場中前一線樂器與后一線樂器的距離。換句話說,它極可能是指小提琴與大鼓、定音鼓之間的距離。「寬到隔鄰、深過對街」這應該是包含在后面說的「空間感」中。有些器材或環境由于中低頻或低頻過多,因此大鼓與定音鼓的位置會前沖,此時,音場的深度當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場的位置向后縮,結果被誤以為音場的深度很好,那是錯誤的。我相信,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間的距離」這句話就不會錯了。
音響第五要: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
所謂聲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與一公斤鐵塊一般,鐵塊的密度當然要大得多。因此雖然二者重量相同,不過鐵塊給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聲音密度大聽起來是什么感受呢?弦樂有黏滯感、管樂厚而飽滿、打擊樂器敲起來都會有空氣振動的感覺。所有的樂器與人聲都應具有重量感。不過,大部份的音響迷都得不到很好的聲音密度與重量感。這種感覺我推測與供電的充足及中頻段、低頻段的飽滿有關。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好有什么好處呢?讓樂器與人聲聽起來更穩更紮實更像真的。
音響第六要:透明感
透明感幾乎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名詞。有些器材聽起來澄澈無比,有些則像蒙上一層霧般,只要是有換機經驗的人一定就有這種感覺。透明感是「音響二十要」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話,連帶也會影響對其余各項的判定。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聽起來耳朵不會疲勞;較差的透明感像是傷眼的陽光,雖然看得清楚,但很傷神。大部份的音響器材無法達到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只能單單表現清楚而已。如果能夠達到「清楚又柔和」,那么該件器材的價值恐怕也不低了。
音響第七要:層次感
層次感很容易了解,它是指樂器由前往后一排排的間隔能否清楚再生。以電視而言,深灰與黑能夠分辨出來的話就是有層次感。音響亦然,樂團的排列不會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層次感。更甚者,我們要聽到樂器與樂器之間的空間,這樣才會有好的層次感。
音響第八要:定位感
顧名思義,定位感就是將位置「定在那里」。聚焦不準定位感就差,結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會導至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間中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頻反射太強)也會導至定位不準。舉一個例子:夏天很熱時,柏油路上會冒氣。此時如果您走在路上,就會覺得物體的影像會飄。這就像我們音場內樂器定位會飄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鏡,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體表現。總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許多原因造成,我們不管它是怎么形成的,我們要求的是樂器或人聲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里,不該動的時候就不要動,不該亂的時候就不能亂。
音響第九要:活生感
所謂活生感可以說是暫態反應、速度感、強弱對比的另一面。它讓您聽起音樂來很活潑,不會死氣沈沈的。這是音樂好聽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好像一個的指揮家能把音樂指揮得充滿生氣;而蹩腳的指揮往往將音樂弄得死氣沈沈的。這就是音樂的活生感。
音響第十要:結像力與形體感
顧名思義,結像力就是將虛無飄渺的的音像凝結成實體的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讓人聲或樂器的形體展現出立體感的能力。在以前,我把它歸入「形體感」中。后來我仔細思考過,認為用結像力能包容更完整的意思,所以現在將之改為結像力與形體感。結像力好的音響器材會讓音像更浮凸,更具有立體感。也就是我常說的音像輪廓的陰影更清楚。
智慧城市網 設計制作,未經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請選擇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