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慣性測量技術優勢為軍民兩用市場服務
閱讀:1616發布時間:2008-5-21
*公司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13所成立于1960年1月1日,主要從事慣性平臺系統、捷聯慣性系統、慣性儀表及其機電一體化測試設備的研制、開發工作,其規模和技術水平居國內地位。13所現有職工近800名,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占71%,下設9個專業研究室,3個車間,專業門類齊全,擁有國內*的北京慣導測試中心和特種材料精細加工中心。建所40年來,在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指引下,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所幾代職工的艱苦奮斗,伴隨著中國航天創業發展歷程,13所取得了慣性技術領域諸如位置捷統、速率捷統、氣浮平臺系統、撓性平臺系統和液浮平臺系統等五大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研制生產了大量的慣性器件及其測試設備,滿足了不同型號運載火箭和武器配套需要,將國內外46顆衛星和我國“神舟號"飛船送入太空,為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和騰飛作出了重大貢獻。
13所經過多年的努力,在航天慣性器件的研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就慣性儀表而言,陀螺的漂移誤差下降了200倍,加速度表的相對誤差下降了100倍;陀螺的重量減輕了16倍,加速度表的重量減輕了130倍;陀螺的體積縮小了130倍,加速度表的體積縮小了800倍。自1978年以來,13所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4項,國家科技獎14項,部級科技進步獎204項。當每一種武器定型生產和裝備*,“揚我軍威、固我長城"的時候,當運載火箭把一顆顆衛星和飛船送上太空,“壯我國威、大振民心"的時候,全體職工為有自己的一份貢獻而感到無比的興奮和自豪。
13所在“以軍為本,軍民結合"方針指引下,民品研制開發經歷了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按照“抓重點、促聯合、上規模、創效益"的原則,深化改革,促進軍用技術向民用轉移,很快形成拳頭產品,并創造了一定的規模效益。在*改革開放總方針的激勵下,13所在實現“軍轉民、內轉外"的戰略轉變中,邁出了較大步伐,建立起了“以所為主、一所多廠"的協作網絡,把慣性技術推廣應用到*、*、民航、石油、制藥裝備等領域,相繼開發出數十種*產品,*了多項*,榮獲國家和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13所現已形成萬達中心和普利門公司兩大經營實體,隨著民品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不斷完善,該所將進一步提高產品競爭力和*。
北京普利門機電高技術公司是所屬*從事石油儀器設計生產和銷售的國有公司,主要經營油田鉆井需要的DST系列有線隨鉆測斜儀和EMS電子單多點測斜儀。產品的精度、靈敏度、可靠性和穩定性均已達到和超過國外同類產品的技術水平,并已廣泛應用到國內各大油田。DST-3系列有線隨鉆測斜儀可在不中斷鉆井過程條件下準確、可靠、實時地測量各種鉆井參數,以便控制井眼軌跡,是提高鉆井精度和工效*的工具。EMS-3電子單多點測斜儀是一種新型的鉆井測斜儀器,使用時可投測也可吊測,它將探管由各傳感器測得的北京慣導測試中心原始數據存儲在探管的芯片內,通過地面計算機將井斜、方位、工具面、溫度等數據讀出,可顯示和打印并繪出井眼軌跡。
萬達中心主要經營制藥、包裝設備及航空儀表和慣導系統維修服務。在制藥設備方面研制開發了易拉蓋口服液灌裝生產線、凍干藥品生產線、*自動生產線,多功能灌裝機。為了適應醫藥、食品、化工、化妝品等行業圓柱形及各種異型瓶貼標批量生產需要,該中心研制的BTQ-100不干膠貼簽機,采用*的微電腦控制,每分鐘120瓶的貼標、打字一次完成。TQ-2型口服液全自動標簽粘貼機貼簽速度為每分鐘100~280瓶,并可自動完成送瓶、送簽、涂膠貼簽、打批號等全過程,并設有無瓶不貼簽及安全保護裝置。TQ-3型西林瓶全自動標簽粘貼機是為西林瓶貼標簽的設備,具有無瓶不貼簽、不打印和電腦調速電機的無極調速、工作可靠、使用壽命長等特點,該機零部件、電器件實現國產化,能保證長期穩定的供應和維修服務。13所依靠所內的專業技術優勢,開發的航空儀表和慣導系統維修業務,形成了慣導儀器、機械電子一體化產品結構,使其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有較大提高,同時也贏得了廣大用戶對技術水平和安全可靠性的信賴。
13所在狠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狠抓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兩彈一星"精神,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廉政建設,充分發揮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作用。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職工隊伍建設,積極培養和選拔年輕干部和技術骨干,行政系統和設計師系統基本上實現了新老交替,造就了一支“團結、奉獻、求實、創新"的善于攻關、能打硬仗的科技隊伍。全所干部職工的質量意識得到顯著提高,質量保證體系明顯加強。1997年以來,已取得了連續31次發射全面成功的佳績,實現了三年“三連冠"的奮斗目標,開創了新局面。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13所要把握有利時機,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和機制,加快*產業化,造就一支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隊伍,在保持慣性技術國內地位的同時,跟蹤*水平,把13所建設成為*的慣性技術開發機構,為確保武器新型號研制和發射任務的圓滿完成再立新功,為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