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焦點新聞】相關數據顯示,隨著我國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的基數不斷增加,電動自行車與摩托車的交通事故交通死亡人數占全部事故的比例超過 50%,居各類交通事故。同時,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駕乘人員死亡事故中,約 80% 為未佩戴安全頭盔導致頭部受創,失去生命。
為有效保護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騎乘人員和汽車駕乘人員生命安全,減少交通事故死亡,從2020年5月開始,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部署全國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
出行“肉包鐵” 安全在于頭
*,電動車不像汽車用外殼將駕駛員保護在“安全倉”內,一旦出事,人會直接接觸地面,通常先著地的便是頭部。而頭部是人體上為脆弱的部位,只要受到碰撞,輕者可能腦震蕩,重者重傷、難以醫治甚至直接失去生命。
有數據表明,正確佩戴安全頭盔、規范使用安全帶能夠將交通事故死亡風險降低 60% 至 70%。騎乘人員佩戴頭盔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由于“一盔一帶”安全行動開展后,國內安全頭盔的價格飆升,有些騎乘人員購買不到安全頭盔,只能使用“安全帽”替代。但是,要注意的是兩者并不能劃上等號,因為安全帽主要保護的是頭的頂部,一般針對高空墜落物導致的傷害;安全頭盔則是360度無死角的對頭部的上面、正面、側面都進行了*的保護,并且安全帽能承受的沖擊力也比安全頭盔要小得多。
幸“盔”有你,保護著騎乘人員的出行安全,創造了生命的“保護殼”。
安防“監督員”上線 規范行為
值得高興的是, 國內大多數騎乘人員響應國家號召,自覺地戴起來了頭盔。不過,有些騎乘人員仍未佩戴安全頭盔,這就需要交管部門投入大量警力到路面去監管,但是面對車輛多,人員亂,路況復雜,治理難度高,出警壓力大等問題,無法有效地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的行動。
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安企利用AI、物聯網等技術開發升級頭盔佩戴識別算法,做城市交通安全的“小幫手”。
升級過的頭盔佩戴識別算法通常搭載于道路攝像機上,通過智能硬件產品,獲取待檢測視頻圖像,根據待檢測視頻圖像內容進行目標車倆定位。如果檢測定位到所屬目標車輛,能自動獲取待檢測駕駛員及乘客頭肩部位置,并且確定騎乘人員和乘客在車輛上的位置和數量的同時,進行頭盔佩戴識別;如果識別出未佩戴頭盔,則會獲取目標車輛的車牌信息,將車輛的抓拍照片和車牌號碼識別結果上傳到交通數據平臺,匹配數據并進行處罰。
此外,AI識別技術能對于同一時間通過的多輛摩托車/電動車進行車輛檢測與車型識別算法,自動判斷出通過的運動目標是否是摩托車,并在極短的時間按車道完成圖像抓拍,按照不同車道,形成摩托車的卡口圖片。
除了做道路“監督員”,AI識別系統也可以應用于源頭治理。據了解,科達為緩解交管治理壓力,提供了新思路:在小區出入口,通過AI識別系統與門禁聯動,遇到未戴頭盔出行的人員,小區的門禁系統無法自動開啟,并語音和文字滾動提醒要佩戴頭盔。這種“不戴頭盔不開門”的方式,從源頭上杜絕了“隱患”上路,減輕了交通管理的壓力,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降低。
隨著安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不僅AI識別技術愈發成熟,而且道路攝像機的分辨率日益提高,清晰度不同往日。值得注意的是,現階段判斷是否佩戴頭盔識別的執法依據仍為車牌識別,由于騎乘人員臉部遮擋物過多、口罩、駕駛時速過快等原因,無法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作為執法依據,對于這個“缺口”,對于 AI 安防企業來說,是一個挑戰也是機遇。
正確佩戴安全頭盔 安心又安全
雖然騎乘人員們都戴上了頭盔,但是會發生直接頂著頭盔,不系安全繩扣,反戴頭盔等情況。如果佩戴頭盔如果不規范,遇到突發狀況時,無法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所以正確佩戴頭盔也很重要。
1. 首先,要選擇一個和自己頭圍大小合適的頭盔,戴在頭上,會相對服帖。如果發生撞擊時,不會輕易脫落和擠壓到頭部。
2. 其次,繩扣一定要系好。繩扣有的騎乘人員插上,卻沒有起到固定的作用,扣子應該是托在自己的下巴上。如果繩子是勒在自己的下巴上,發生撞擊的時候,也可能對自己的脖子產生損傷。
3. 然后,注意安全頭盔的年齡。每一款安全頭盔都有使用年限,一般為2-3年。如果超過使用年限,請及時更換;或者安全頭盔只要承受過撞擊,即使外殼沒有變形,建議不要再繼續使用。
4. 后,冬天即將來臨,建議將夏季頭盔更換成全覆蓋式的冬季頭盔,不用再戴一個棉帽,冬季頭盔既保暖又能保護好自己。
結語:安全頭盔對于騎乘人員來說,是為生命系上安全帶,戴上保護套,是遇到危險后的后一道防線。部分騎乘人員千萬不要存有僥幸心理,因為安防“監督員”時刻督促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