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有車一族一定都有過這樣的困擾:工作日好不容易來到公司,發現車位已滿,只能再在公司周圍“盤旋”找車位,有時甚至要花半個小時才能為愛車找到一個落腳點;周末載著一家人到景點游玩,景點近在眼前,卻怎么也找不到停車的地方……
發改委去年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約為1∶0.5,而發達國家約為1∶1.3。保守估計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5000萬個。
停車難已經一大影響交通秩序與社會的難題,例如商圈、醫院等人口與車輛密集的地帶常常發生擁堵,原因就在于停車位數量不足、停車引導體系不完善,造成車行慢、亂停放等現象,從而引發交通擁堵。另外停車難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排放,對市民而言也浪費了不必要的生活成本。
解決“停車難”勢在必行。而要解決停車難,一是要增加泊位數量,二是要加強停車引導。泊位與政府、物業的規劃有關,而更多企業和社會力量能做的,是加強對停車過程的引導,用智慧停車來破解“停車難”。
為了解市場上有哪些智慧停車的企業,以及這些企業的發展現狀,億歐做了一次盤點。據不完全統計,市場上經營智慧停車這一業務的企業有38家,億歐梳理了智慧停車企業的所在地區、成立時間、業務及融資狀況,并從中發現了一些新亮點。
(38家智慧交通企業一覽表)
地區分布:北京深圳*
本次盤點的38家智慧停車企業中,11家位于北京,9家位于深圳,杭州和上海分別4家,廈門和廣州分別3家,成都、佛山、青島、武漢各1家。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場。據公安部統計,全國有7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300萬,分別是北京、成都、重慶、上海、蘇州、深圳、鄭州。其中北京的汽車保有量位居,達564萬輛。大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多,泊位緊張,對智慧停車的需求高,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較多的智慧停車企業扎在北京、深圳和上海。
但光有需求是不夠的,智慧停車是依引導靠技術手段來輔助和引導停車,因此良好的技術環境是智慧停車企業的支持。在7個汽車保有量超過300萬的城市中,北京作為首都,其優良的技術和政策環境不言而喻;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吸引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落戶,在政策和資金上亦給予良好支持;上海和杭州兩地同屬長三角地帶,二者在科創上均有不錯的成績,尤其是杭州近年來在科創上發力,創業項目增長率4.09%,連續四年位居。
成立時間:2010年后扎堆成立
從企業成立時間來看,2000年以前成立的企業有3家,其中捷順科技成立時間早,成立于1992年;2000年之后(含2000年),2010年以前成立的企業有10家;2010年后(含2010年)成立的企業數量多,達25家,其中2014和2015年兩年成立的企業高達15家。
2000年以前,“智慧停車”的概念尚未出現,停車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管理主要限于出入庫控制與收費,因此這些企業早期經營停車場相關硬件設施,如停車繳費機、道閘產品、門禁讀卡器等,后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企業才逐漸跟隨時代的腳步發展,將已有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并推出相應系統產品。
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化速度加快,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停車位需求也隨之增加,單純依靠人工進行停車場管理,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停車場出入口設備開始朝著無人化和半無人化的方向。2000年后,ETC、非接觸式IC卡、RFID卡等管理設備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與此同時,互聯網快速發展,“互聯網+停車”的概念開始出現。這段時間成立的企業,雖然旗下產品處于智能化的早期,但已經開始嘗試用技術手段解決停車難的問題。
2010年以后,智慧停車企業呈現井噴式增長,一方面由于停車難問題亟待解決,有著龐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技術的發展。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移動終端的普及,停車管理繼續朝著化和無人化發展。2010年后成立的企業中,不少都將車牌識別技術運用到出入口管理中,實現快速通行、無感支付,同時運用云端+移動端的方式,基于大數據對車主停車進行引導。
業務:以運營服務類為主
本次盤點將智慧停車業務分為運營管理、硬件設備、車位引導、停車收費共4種。38家企業中,業務為運營管理的多,達22家;其次為硬件設備,10家;車位引導和停車收費的分別為4家和2家。
運營管理是指企業提供崗亭收費、車場后臺管理、中央繳費系統、移動輔助收費、商家后臺管理、整體運營平臺等的停車場管理系統。以硬件設備為主要業務的企業主要生產智能化終端,如收費識別一體閘機、帶有車牌識別功能的攝像頭等。車位引導指將車位信息匯總,并將車位實時狀態同步至網絡,并通過手機APP等方式將信息同步給車主。停車收費主要是指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不停車收費,如ETC、車牌識別+手機支付等方式,加快車輛出入速度。
當然,這個分類并不是的,比如一些主要業務為停車場運營管理的企業,也會生產硬件設備,以此來鞏固用戶與自身的粘性;同樣,生產硬件設備的廠商也可能會逐漸朝著平臺化的方向發展,基于硬件設備推出停車場運營管理系統。而從長遠來看,提供智慧化停車運營服務平臺的企業將成為主流,未來或許有越來越多企業會往運營管理業務上靠攏。
融資:近半數企業未獲融資
根據網絡資料,這38家智慧停車企業中,14家未有融資消息;獲天使輪融資的企業1家;A輪及Pre-A輪共10家;獲B輪融資企業5家;C輪2家;另外分別有3家上市企業和新三板企業。
上市的3家企業為捷順科技、安居寶和金溢科技,捷順成立于1992年,安居寶和金溢科技均成立于2004年。新三板企業也有3家,分別是藍卡科技、經緯視通和道爾智控,其中藍卡科技成立于2002年,經緯視通和道爾智控成立于2011年。
可以看出,上市和新三板企業的成立時間都較早,幾乎都在停車智能化改造初期就成立。停車管理是一個傳統行業,這些企業成立時間早,對行業的痛點有更深的理解,對市場的把握也更,同時它們又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引用新的技術手段來改造傳統的停車方式,因此這些大企業在市場的實力不可小覷。
當然,后起新秀的影響力也不能小看。例如科拓、停簡單已經完成C輪融資,其中停簡單成立于2015年,今年就已經獲得阿里巴巴領投的C輪融資,完成近千家大型停車場的互聯網改造以及13個城市級智慧停車平臺的設計和建設。成立僅3年就獲得了這樣的成績,加上有阿里巴巴的支持,前景可期。
完成B輪融資的企業中,有不少用戶熟悉的身影,如ETCP、小貓停車等。但同是B輪融資,企業之間還是存在差距,以融資時間和金額為例,ETCP于2016年完成B輪融資,金額達15.5億元;小貓停車于2018年完成B輪融資,金額為8000萬,僅為ETCP融資金額的一半。
雖然在本次盤點的38家企業中,近半數企業已趨于成熟和穩定,但需要關注到的是,處于A輪及以下融資,甚至尚未有融資消息的企業也占了一大半。雖然融資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企業發展的狀況,是否獲得融資也與市場大環境有關,但可以部分反映出,大部分智慧停車企業盡管已有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但在商業模式上或許尚未成熟。
總結:智慧停車仍不夠“智慧”
前段時間,深圳頒布停車新政,正式提出啟動停車設施“百千萬工程”,深圳極有可能成為建成城市級智慧停車云平臺的城市,同時也是全國建成城市級智慧停車云平臺的城市,未來借助深圳經驗,全國多個城市的智慧城市平臺或將陸續建成,從而撬動其他城市停車行業的變革。
智慧停車未來有無限機會,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能力抓住這樣的機會。從需求上來說,未來客戶更需要的是整體的解決方案,而且是城市級的解決方案,這對企業的資金實力、運營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考驗,因此僅提供單點產品,缺乏積淀的小企業很難在未來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大企業雖入局早,搶占了市場的先機,但就目前的發展現狀而言,智慧停車仍不夠“智慧”,大多還停留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不少還停留在信息數據收集和共享的階段,能夠通過停車數據進行分析、鏈接資源,并提供合理的大規模城市級停車解決方案的企業,少之又少,而這些“技能”又恰恰是未來智慧停車發展所需要的。
再從經營模式上分析,側重停車信息運營的企業,或將得到資本青睞。停車信息運營能讓B端用戶更輕松管理停車,同時還能依靠車型等數據,做廣告投放,使得盈利模式多樣化。同時企業以提供停車設備參與到停車場的運營當中,為C端客戶提供車位導航、無感支付等服務,還能打破各個停車場之間的信息孤島,為客戶找車位節約大量時間。
ETCP可以說是這種模式的代表,早期依靠免費安裝、免費維保、免費升級的“三免政策”,廣泛與停車場展開合作,獲取了大量的客戶。車主能夠通過APP實時查詢空位、車場導航,同時ETCP依靠大數據、大平臺引入洗車、保養、維修等一系列汽車后服務和推廣獲取一定利潤。
總體而言,停車難是城市的一大痛點,城市級的智慧停車系統平臺是未來智慧停車發展的趨勢,市場上經營智慧停車業務的企業眾多,但真正有能力抓住未來市場的,少之又少,而這少部分的企業或將得到資本青睞,從而有能力接到更多的項目,進一步壯大。強的越強,弱的越弱。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或將受擠壓,只能通過與大企業合作,接入大企業的平臺來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原標題 需求旺盛、政府投資,手握香餑餑的智慧停車企業到底發展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