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介紹:
IG541混合氣體是由52%的氮氣、40%的氬氣、8%的二氧化碳經過物理方式比例混合而成,噴放到防護區后在短時期內會使防護區內的氧氣濃度降低到能支持燃燒的12.5%以下,達不到燃燒條件的氧濃度環境下實現滅火。IG541中的40%氬氣主要是為了加速IG541氣體在防護區內擴散和混合,防護區迅速達到均勻的滅火濃度。
IG541混合氣體滅火系統滅火劑由存在大氣中的惰性氣體組成,適用于有人員工作的場所安全使用;另一方優點是因貯存壓力高,可以輸送到更遠的保護區,采用組合分配方式最多可以連接8個防護區。IG541滅火劑由惰性氣體組成,噴放后不會引起防護區內溫度急劇下降。
型號:
啟動方式:
電磁啟動、機械應急手動啟動
使用場所:
電氣和電子設備室;通訊設備設置室;文物保護中的金屬、紙絹質制品和音像檔案庫;易燃和可燃液體儲存空間及有可燃液體的設備用房;噴放滅火劑之前可切斷可燃氣體氣源的火災危險場所;經常有人停留而需設置消防保護的場所。
5.2.1 熱電廠首站應具備供熱量自動調節功能。
5.2.2 熱電廠首站出口的循環水泵應設置調速裝置。
5.2.3 一個供熱區域有多個熱源時,宜將多個熱源聯網運行。
5.2.4 以供暖負荷為主的蒸汽供熱系統,宜改造為高溫水供熱系統。
5.2.5 小型熱電機組供熱可采用熱電廠低真空循環水供熱。
5.2.6 大型熱電機組供熱可采用基于吸收式換熱技術的熱電聯產。
5.2.7 熱電聯產供熱系統宜全年為用戶提供生活熱水。
條文說明
5.2.1 熱電廠首站供熱量自動調節功能,一般可通過在蒸汽側設置蒸汽電動閥自動調節進入換熱器的蒸汽量實現。供熱量自動調節功能對熱網的節能運行來說非常重要,建筑物的供暖負荷是波動的,如果供大于求,會造成熱量浪費。
5.2.2 當熱網的運行調節采用分階段變流量的質調節、量調節或質量并調,首站的循環水泵設置調速裝置,以降低電耗,方便熱網的運行調節。調速裝置有變頻、液力耦合、內饋等多種形式。
5.2.3 一個供熱區域有多個供熱系統,每個系統單個熱源時,如果地勢高差在管網壓力允許范圍內,這幾個系統改造成聯網運行的一個系統。形成多熱源聯網運行不僅節能,也可以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5.2.4 改造為高溫水系統可以避免蒸汽供熱系統熱損失大、供熱半徑小、調節不便、蓄熱能力小、熱穩定性差等問題。
5.2.5 熱電廠低真空循環水供熱是指在機組安全運行的前提下,將凝汽機組或抽凝機組的凝汽器真空度降低,利用排汽加熱循環冷卻水直接供熱或作為一級加熱器熱源的一種供熱方式。2001年,原國家經貿委、國家發展計劃委、建設部發布的《熱電聯產項目可行性研究科技規定》第1.6.7條規定:“在有條件的地區,在采暖期間可考慮抽凝機組低真空運行,循環水供熱采暖的方案,在非采暖期恢復常規運行”。由于采用循環水供熱可以提高汽輪機組的熱效率,能夠得到較好的節能效果。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北方一些電廠陸續將部分裝機容最小于或等于50MW的汽輪機采用此方式,實踐表明,該技術可靠,機組運行穩定,節能效果明顯。
5.2.6 通過在城市集中供熱系統的用戶熱力站設置新型吸收式換熱機組,將一次網供回水溫度由傳統的130/70℃變為130/20℃,這樣一次網供回水溫差就由60℃升高到110℃,相同的管網輸送能力可提高80%;同時,20℃的一次網回水返廠后,由于水溫較低,輔以電廠設置的余熱回收專用熱泵機組,就可以回收凝汽器內30℃左右的低溫汽輪機排汽余熱。已經有案例表明:當應用于目前國內主流的燃煤熱電聯產機組(200MW~300MW機組),可以在不增加總的燃煤量和不減少發電量的前提下,使目前的熱電聯產熱源增加產熱量30%~50%,城市熱力管網主干管的輸送能力提高70%~80%。
5.3.1 鍋爐房應設置燃料計量裝置。燃煤鍋爐應實現整車過磅計量,同時宜設置皮帶計量、分爐計量,應滿足場前、帶前、爐前三級計量;燃氣(油)鍋爐的燃氣(油)量應安裝連續計量裝置,并應實現分爐計量。
5.3.2 燃煤鍋爐房有三臺以上鍋爐或單臺鍋爐容量大于或等于7MW(或10t/h)、燃氣(油)鍋爐房有兩臺以上鍋爐同時運行時,應設置鍋爐房集中監控系統,宜由不間斷電源供電,并應符合本規范附錄B的規定。
5.3.3 鏈條爐排的燃煤鍋爐宜采用分層、分行給煤燃燒技術。
5.3.4 燃氣(油)鍋爐房應根據供熱系統的調節模式、鍋爐燃燒控制方式采用氣候補償系統,氣候補償系統應符合本規范附錄C的規定。
5.3.5 爐排給煤系統宜設調速裝置,鍋爐鼓風機、引風機應設調速裝置。鼓風機、引風機的運行效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風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 19761的有關規定。
5.3.6 當1.4MW以上燃氣(油)鍋爐燃燒機為單級火調節時,宜改造為多級分段式或比例式燃燒機。
5.3.7 燃氣(油)鍋爐排煙溫度和運行熱效率不符合本規范表4.3.1-1、表4.3.1-2的規定時,宜設置煙氣冷凝回收裝置。煙氣冷凝回收裝置應滿足耐腐蝕和鍋爐系統壽命要求,并應使鍋爐系統在原動力下安全運行。煙氣冷凝回收裝置的設置及選型應符合本規范附錄D的規定。
5.3.8 當供熱鍋爐的運行效率不符合本規范表4.3.1-1的規定,且鍋爐改造或更換的靜態投資回收期小于或等于8年時,宜進行相應的改造或更換。
5.3.9 同一鍋爐房向不同熱需求用戶供熱時應采用分時分區控制系統,分時分區控制系統應符合本規范附錄E的規定。
5.3.10 當供熱系統由一個區域鍋爐房和多個熱力站組成,且供熱負荷比較穩定時,宜采取分布式變頻水泵系統。
5.3.11 鍋爐房直供系統應按下列要求進行節能改造:
1 當各主要支路阻力差異較大時,宜改造成二級泵系統;
2 當鍋爐出口溫度與室內供暖系統末端設計參數不一致時,應改成混水供熱系統或局部間接供熱系統;
3 當供熱范圍較大,水力失調嚴重時,應改造成鍋爐房間接或直供間供混合供熱系統。
5.3.12 循環水泵的選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 變流量和熱計量的系統其循環水泵應設置變頻調速裝置;循環水泵進行變頻改造時,應在工頻工況下檢測循環水泵的效率;
2 循環水泵改造為大小泵配置時,大、小循環水泵的流量宜根據初期、嚴寒期、末期負荷變化的規律確定;
3 當鍋爐房的循環水泵并聯運行臺數大于3臺時,宜減少水泵臺數。
5.3.13 換熱器、分集水器等大型設備應進行外殼保溫。
5.3.14 鍋爐房內的水系統應進行阻力平衡優化。
5.3.15 當鍋爐房的供配電系統功率因數低于0.9或動力設備無用電分項計量回路時,應進行節能改造。
5.3.16 當鍋爐房的爐水、給水不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鍋爐水質》GB/T 1576的規定時,應對設施進行改造。
5.3.17 開式凝結水回收系統應改造為閉式凝結水回收系統。
條文說明
5.3.1 鍋爐對燃料計量,是為了核算改造后單位面積燃料消耗量,判斷是否達到節能效果的重要指標。
5.3.2 鍋爐房集中監控系統是通過計算機對多臺鍋爐實行集中控制,根據熱負荷的需求自動投入或停運鍋爐的臺數,達到按需供熱,均衡并延長鍋爐的使用壽命,充分發揮每臺鍋爐的能力,保證每臺鍋爐處于較高負荷率下運行。《鍋爐房設計規范》GB 50041規定:單臺蒸汽鍋爐額定蒸發量大于等于10t/h或單臺熱水鍋爐額定熱功率大于等于7MW的鍋爐房,宜設置集中控制系統。對于供熱系統的節能改造而言,上述規定比較合理。技術要求見附錄B。
5.3.3 目前城市集中供熱鍋爐房多采用鏈條爐排,燃煤多為煤炭公司供應的混煤,著火條件差,爐膛溫度低,燃燒不,爐渣含碳量高,鍋爐熱效率普遍偏低。采用分層、分行燃燒技術對減少爐渣含碳量、提高鍋爐熱效率,有明顯的效果。
對于粉末含量高的燃煤,可以采用分層燃燒及型煤技術。該技術是將原煤在入料口先通過分層裝置進行篩分,使大顆粒煤直接落至爐排上,小顆粒及粉末送入爐前型煤裝置壓制成核桃大小形狀的煤塊,然后送入爐排,以提高煤層的透氣性,從而強化燃燒,提高鍋爐熱效率和減少環境污染。
5.3.4 氣候補償系統是供熱量自動控制技術的一種。目前尚無“氣候補償系統”行業標準,本規范編制組提出了氣候補償系統在鍋爐房的應用,氣候補償系統能夠根據室外氣候條件及用戶負荷需求的變化,通過自動控制技術實現按需供熱的一種供熱量調節,實現節能目的。具體使用方法及控制參數見附錄C。
5.3.5 鍋爐廠家配置的鼓、引風機及爐排給煤機容量按額定工況配置,有較大的節能空間。通過鼓、引風機變頻及爐排給煤機調節滿足系統實際工況的需要,并實現節約電能;爐排給煤機要隨負荷的變化調節給煤量。鍋爐煙風系統優化配置,設備能效指標要符合相關標準規定。現行行業標準《城鎮供熱系統節能技術規范》CJJ/T 185第3.3.6~3.6.8條規定爐排給煤系統宜設調速裝置,鍋爐鼓風機、引風機應設調速裝置。
5.3.6 燃氣(油)鍋爐改造為“多級分段式”或比例式燃燒機節能效果更好。
5.3.7 鍋爐排煙溫度較高,煙氣回收的節能潛力較大,在有條件情況下,安裝煙氣冷凝回收裝置;煙氣冷凝回收裝置的使用條件見附錄D。
5.3.9 分時分區控制是供熱量自動控制裝置的一種。辦公樓、學校、大禮堂、體育場館等非全日使用的建筑,可改造為自動分時分區供暖系統,在鍋爐房、熱力站或建筑物熱力入口處設自動控制閥門,由設置在鍋爐房和熱力站的分時分區控制器控制電動閥,實現按需供熱,達到節能的效果。分時分區控制系統的應用要求見附錄E。
5.3.10 一次水一級泵設在區域鍋爐房,一級泵只負責鍋爐房內一次水的循環阻力,定流量運行;各熱力站設的一次水二級泵應能克服一次水從區域鍋爐房至本熱力站的循環阻力。分布式二級泵應為變頻泵,并由供熱量自動控制裝置控制。分布式二級泵可降低一次水管網總的耗電量,同時町以兼顧解決一次水管網平衡的問題,在經濟技術比較合理的前提下,可進行選用。
5.3.11 鍋爐房的二級泵變頻泵系統一般可在鍋爐房進出口總管處設旁通管,旁通管將系統分為鍋爐房和外網兩部分,鍋爐房與外網分別設置循環水泵,鍋爐房的循環水泵成為一級泵,外網循環水泵成為二級泵,第二級泵應設調速裝置。二級泵系統的設置有利于降低供熱系統總的循環水泵的電耗。供熱范圍較大的鍋爐房直供系統,改造成鍋爐房間接供熱系統或混水供熱后,系統變小了,有利于各項節能技術的實施,有利于達到節能效果。
5.3.12 鍋爐房內設計為二級泵系統時一級泵為定流量水泵,其他變流量系統水泵應設置變頻調速裝置。多臺循環水泵并聯運行,影響每臺循環水泵的效率,一般不能達到耗電輸熱比的要求。循環水泵的臺數和運行參數的選擇應根據熱網運行調節的方式來確定。
5.3.14 目前很多集中供熱系統由于閥門、過濾器設置不合理或水泵選型太大,為防止電機超載關小總閥門的做法造成了過大的壓降,這種不合理的壓降可以占水泵有效揚程的30%甚至更多,因此應通過對整個系統的阻力進行優化,減少不必要的閥門、過濾器等造成過大的壓降。
5.3.15 分項計量:熱力站可分為循環水泵、補水泵、照明等耗電,對各項用電分項計量有利于加強熱力站的管理,降低電耗。當鍋爐房采用多項變頻措施進行節能改造時:如循環水泵、爐排給煤機、鼓、引風機及燃燒機等應注意諧波含量對供配電支路的影響。